蔣介石多变複雜
班一魯 | 2009, 7月19日
说蔣學¶
近來蔣學(李敖創造的名詞)驟然又興,其主要原因是 Stanford Univ. 公開了蔣介石日記, 中科院近代史研究員楊天石先生在電視上大談蔣介石力的則是大陸拍了些歴史連續劇諸如;人間正道是滄桑, 西安事變, 潛伏等.國共閗爭史又成熱門話題. 我接到不少親朋好友的电話,email; 蔣介石真是這樣嗎? 尤其是來自台灣的朋友們, 大多不能置信, 接受. 他們有些人甚至拒絕看, 認定這是大陸的宣傳, 醜化蔣介石. 擁護者根深蒂固地認為蔣介石領導北伐革命, 對日抗戰, 是一偉大民族英雄, 而反對者別說他屠殺革命閗士, 不抗日, 勾結帝國主義. 今年我去大陸, 在上海旅行社詢問有關去溪口的資訊, 傍边一位顧客說: ”你去那兒幹啥? 那是壞人住的地方”. 我只好報以苦笑.
蔣介石得到两極化的評價, 固然因政治摧化的作用, 但他本身的多變, 予人口实, 這才是主因.
蔣介石一生太複雜, 絕非區區一文所能敍述. 套用”人間正道是滄桑”劇中蔣介石貼身秘書(楚雄)一句道白” 校長如此多变,真叫我們難以適從”. 蔣介石多变複雜的個性使得正反两方都能有所說詞, 而且都說得通. 這就對兩岸的共識增加了困扰, 使得中國的軟性统一更加困難.
所謂“一葉知秋”, 從這一段歷史去探討蔣氏的多變性, 就可了解他多變的一生了.
(1) 孫中山的联俄容共¶
無庸諱言, 苏維埃革命的成功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震憾的. 一亇推翻帝國主義以勞苦大众解放者自居的政權誕生了. 這對苦難的中國而言, 那是一種鼓舞, 一線曙光.
孫中山把自己的革命成果與苏联相比, 不禁痛心疾首地說” 吾人革命若不以苏联為師, 斷無成功之理”. 列寧死後, 孫中山送的扁額” 列寕同志千古’, 題了四亇大字” 良師益友”. 誠肺腑之言也.
自五四運動巳降, 西方各種思潮紛湧而入, 除了胡适所倡導的美式自由思想外, 共產主義亦當仁不讓. 歷史証明五四運動的真正受益人是共產主義. 雖然 “德先生”(democracy),” 賽先生”(science), 在知識界可以激起水花, 但對廣大的中國農民而言, 却是遙不可及.
其時共產主義的倡導人則非南陳(獨秀) 北李(大釗) 莫屬, 可謂一時瑜亮. 中山先生目睹共產主義勢不可遏, 與其如此發展不若將之納國民党內以改造之. 中山先生明白地告訴與會的共党代表越飛(Adolf Joffe) “國民党容共, 但共產主義不能代替三民主義”. 或因時勢所需, 中山先生說出了一句驚人之語“三民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在共黨方面, 李大釗技巧地宣佈為了献身革命才加入國民党, 且以亇人身份入黨, 絕不會產生’ 党中有党’ 的情况發生並且遵守國民党的規定 (C. Martin Wilbur and Julie Lien-ying How,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7, p138). 而那時的共產党完全受第三國際控制. 史達林的計劃是讓剛誕生的中國共產党依附在已成長的國民党以圖壯大 (Conrad Brandt, Benjamin I. Schwartz, and John K. Fairbank, A Document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m, p70-71).
總言之, 國共合作是第三國際精心設計的最終產品. 事实上他們最早尋求的買家是实力派吴佩孚, 一則因英帝國主義的阻撓, 二則双方理念相距太遠, 遂找到中山先生. 其時他的處境正是困窘已極,為了革命的利益(需要勞工階級及苏聯的援助) 遂接納共產党, 而他又是天生的理想主義者, 一聽打倒帝國主義, 正中下怌,以為只要理念相合, 就可一同共事. 當容共時, 國民党右派人士(如胡漢民, 張繼, 居正, 鄒魯, 謝持)諸人都堅決反對, 先生說 “有我在, 絕無問題”. 在中山先生偉大人格感召之下. 双方的確相安無事. 他那裡知道次年他即撒手人寰呢?!
(2) 蔣介石的革命形像¶
1923年, 蔣介石訪俄, 在他給孫中山的訪俄報告書中對紅軍大為讚揚, 尤其是對其政工制度及一党專政真是”情有獨鐘”, 猶如馬英九之於繁体字. 而他也自稱我是左派 (毛思誠: 民國十五年前之蔣介石先生, 這是研究早期蔣介石最好的一本書. 按: 毛是蔣的老師).
其時廣東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伯企圖勾結英帝國主義消滅廣東的革命勢力, 蔣介石斷然下令於1924年10月平定商團之亂. 這是蔣介石的首次反帝戰閗. 遂及趕走陳烱明,東征擊潰劉震寰等軍閥. 一顆革命之星誕生了.
西山會議時, 右派人士通過了《取消共產党員國民党党籍》、《鲍羅廷顧問解雇》等案,右派组織孫文主義學会的王柏龄等人準備示威響應。1925年12月28日晚,蒋介石後汪精衛處得到有關消息,当日日記云:“王柏龄糊塗至此,可惡殊甚,嚴电阻止,不知有效否?”, 由此可知, 他是不站在西山派一边的。
1926年1月1日,國民党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会。蔣介石的左派姿姿態表现得更加鲜明。除了继續宣傳帝國主義、北洋軍閥和一切“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的資本家、大地主、土豪劣绅“是我们的敌人”外(蔣介石:《檢閱教導師第二團訓話》(1926年1月28日),蔣介石:《檢閱教導第一師團訓話》(1926 年1月30日)。《蔣介石言論集》第二集,第373、377页)。他更在宴請與会代表的演说中,明白闡述他对联俄容共政策的看法。他說:我們有些同志“以為我們联俄,是欲借外國力量,來平内乱,这完全是弄错了”。他指出:中國的問题是要打倒軍閥,但中國的軍閥是帝國主義的工具,“打倒軍閥,就是打倒一切的帝國主義。”這种公然表態顯然比日記更來得更可靠。
蔣介石生前曾說過: 待我死後, 中山艦事件真相會大白. 但他並未兌現承諾. 中山艦事件還是混沌不清. 双方各執一詞. 蔣介石說共產党耍綁架他送到俄國, 故先下手為强. 共產党說李之龍根本無此意, 完全是莫須有. 無論如何國, 共双方已互不信任.1926年5月15日, 國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九項決議, 限制所有委員會內, 共党人士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起初共党人士拒絕此議, 但 Joseph Stalin 不欲此時加速分裂, 命令他們忍耐留在党內(Conrad Brandt, Stalin’s Failure in China,1924—1927
(3) 蔣介石的改變-從革命到保守¶
容共 - 党內有党, 表面上共產党聽命國民党, 实際上, 他們有自己的組織,這是促使蔣介石改變的的主因. 也可說是容共的後遺症。
毛澤東在渡江宣言中”... 自四一二事件起, 蔣介石背叛了革命, 背叛了人民双手沾滿着人民的鮮血...". 由此可見四一二事件在共產充黨人心中的份量. 四一二事件確实是國, 共關係的分水嶺(註1), 也是蔣介石形象的分水嶺, 從革命領袖到保守派龍頭。
市面上的書對四一二事件的解釋是: 上海工人準備一次破壞性罷工, 進而控制整個上海. 寧滬財团威脅蔣介石若他真與工人合作, 則永不支持他, 如此蔣介石便斷了財源, 那又何能維持政權. 因此他與寧滬財团合作大開殺戒. 這種解釋過於膚淺, 難以服人. 若真如此, 以蔣當時之軍力驅散或關押工人即可. 事实當時許多工人還高擧 “歡迎蔣總司令” 的標語, 因為他是革命的象徵. 而蔣却屠殺去年還是革命的同志, 其內情絕非如此簡單. 亇人所知有限, 在此斗胆陳抒已見, 謬誤之處在所難免. 若得仁人君子之指正, 則非常感激. 現就四一二事件的原因作一最扼要之分柝。
國共聯合本是双方利益的結合, 各取所需. 随着相處日久的磨擦及蔣介石與中山先生性格的迴異, 情勢產生急遽的变化, 終至”四 一二” 事件的爆發。
(A) 蔣介石對政權的看法¶
1926年3月8日,蔣介石日記“中國國民革命未成以前,一切实权皆不宜旁落”. 同月30日,又在日記中表示:“只要大权不旁落外人之手,则其他事皆可迁就也。前日政府事事聽命于外人,以致陷于被動地位。”此處之外人即指鮑羅庭 (Mikhail Borodin), 蔣介石對鮑的” 太上皇” 態度非常滿, 是為日寕漢分裂埋下伏筆(蔣永敬: 鮑羅庭與武漢政權, 台北, 1963)。29日日記云:“党務、政治不能自由該施,則勝無異於敗也,應具獨立之心也。” 從日記可以看出, 蔣介石絕不會讓權力予以他人的。
(B) 蔣介石對政党的看法¶
蔣介石的苏联之行还使他得到了一經驗,即革命必须由“一党來專政和專制. 1926年6月7日,他在黄埔軍校發表演講称:“俄國革命所以能够迅速成功,就是社会民主党從克倫斯基手里拿到了政权……什麽東西都由他一党來定奪,像这樣的革命,才真是可以成功的革命。我們中國要革命,也要一切势力集中,學俄國革命的办法,革命非由一党来專政和專制是不行的。同月26日,他与邵力子談话,强調“革命以集中与统一為唯一要件”。 不久,他即派邵力子赴苏,出席共產國際執委会第七次擴大全会,要求共產國際承認中國國民党是中國國革命的领導者。
一党專政是蔣介石牢不可破的基本概念, 他如可容下共產党呢?
(C) 黄埔軍校內部的摩擦¶
孫中山在黄埔軍校開學演說中,曾给这所學校规定了明確任務。他在講話中指出; 黄埔軍校的建立,就是要學習列寕的成功經驗,培養一批具有奮閗牺牲精神,為打倒帝國主義及軍閥而战閗的革命战士,從而建立起一支為革命三民主義而奮閗的革命軍。
環繞着这個政治任務,當時黄埔軍校内部各個政治势力和政治集团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態度,發生了尖銳的閗争。
首先,共產党員承認孫中山先生根据三大政策重新解釋的革命三民主義,与共產主義最低綱领政治原則基本相同,他們和廖仲愷、鄧演達等國民党左派,思想接近,行動較為一致。他们通过对学生的講話,課堂中的講課,日常的接觸,大力宣傳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内容和意義,並通过社会發展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中國及世界政治形势的講授,去話明中國当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而胡漢民、戴季陶、邵元冲、吴稚暉、周佛海等也到校講政治課或作所谓“精神講話”也争取在黄埔学校里聽擁護自己主張的声音,争取在黄埔学校也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作為黄埔軍校内部的学生组織;青年軍人联合会和孫文主義学会的先後组建正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革命態度,两种势力發展和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在双方互閗的結果中, 左派顯然佔得上峰, 這使蔣氏甚為不悅。
1926年5月27日,他在高级訓練班致開学詞,声称為“集中革命势力”,加入國民党之共產党應退出共產党。6月8日,他明確向鲍羅提出:“共產分子在本党應不跨党理由。”由于鲍罹廷等人的抵制,蔣介石要求跨党共產党員退出共產党的目的未能实现。他對共党不滿之情, 日益加重。
1926年7月3日日記云:“各處宣傳,多是CP,心甚不悦”.(按CP即 Communist Party之簡稱). 此時已是北伐前夕了。
8月30日日記云:“他党在内搗乱,必欲使本党纠纷分裂,可惡也。”
事实上,在1927年2月,他在南昌演講称:“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倘使有人要妨礙我的革命,那我就要革他的命。” 这段话,典型地表露出他的自我中心。同一时期,他在日記中表示:“鲍羅廷固為罪人,而一般趨炎附势之是類更可殺也。” 这一段話巳經為不久之後進行的武力清党埋下了伏筆。
(D) 北伐戰役的剌激¶
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孫傳芳與吴佩孚. 對蔣介石而言,很遺憾的是擊敗孫傳芳的是李, 白的桂軍(龍潭之役), 而擊敗吴佩孚的最慘烈的汀泗橋之役, 則是張發奎的第四軍打的. 主攻者是獨立团, 团長是葉挺., 葉挺其時非共產黨員(這與周恩來很有關係, 周恩來說“希夷<葉挺字希夷>留在党外比在党內更有作用”.(1946 3月5 日申請入党, 旋及批准, 4月8日空難逝世), 但他及獨立团的共黨形象却是匆庸置疑的‧是役也真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 吴佩孚戰敗後嘆曰” 我戎馬半生, 未見如此部隊, 革命軍不是不怕死, 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麽叫死”. 第四軍因此被譽為” 鉄軍’, 而獨立团至今仍存於共軍名曰“葉挺团” 以彰其光榮傳统。
從黄埔軍校的內閗到北伐軍興, 蔣介石清楚認識到他的主要對手絕非那些貪財好色的北洋軍閥, 而是有主義, 有信念的狂熱共產黨員. 若當時的共產黨員像今天的共產黨員唯金錢, 二奶是問, 那蔣介石就不會清黨了. 今天的共產黨員應該去温習一下劉少奇的大著<論共產黨員的休養> 一書。
(E) 蔣, 宋联姻的酵素¶
當蔣追求宋時, 擧家反對, 唯大姐藹齢極力贊成, 她目光如炬, 認為蔣未來必可掌權, 則宋家必可獲得巨大利益(歷史証明, 蔣與國舅子文時有衝突, 而與孔祥熙夫婦相處甚洽, 而孔家獲利甚豐). 在藹齢之精心策劃(如讓宋老夫人倪桂珍女士去日本療養, 以不干涉蔣之追求宋), 耐心說服之下, 宋老夫人終於首肯, 唯有两亇條件, 一是蔣必須成為基督徒(此為蔣為基督徒之由來), 二是蔣對以前之女人必須做一交代(原配毛氏, 姚冶誠, 陳潔如), 於是蔣在上海申報上登了一個啟事如下:
《蔣中正啟事》: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來函貭疑者,因未及啟蒙復,特此奉告如下 -- 民國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離婚。其他两氏,本無婚约,现在与中正脱離關係。現除家有二子孫,並無妻女。惟傳聞失实,易滋淆惑,特此奉復。
1927年8月13 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之后,他给宋美龄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書」:“余今無意政治活動,惟念生平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姐處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關係,顧余今退而為山野之人矣,擧世所棄,萬念灰絕,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謂功業宛如幻夢。独对女士才華榮德戀戀终不能忘,但不如此擧世所棄之下野武人,女士視之,謂如何耳?“。
該信于1927年10月19日發表在天津的一家天主教報纸上. 事实上, 這封信只是過場戲, 由台後唱到台前. 因為在九月, 藹齡大姐已在上海莫里哀路公館召開記者會; 我們家小妹要嫁給蔣介石.「蔣郎奪得美齡歸」的佳期巳屈指可數.12月1 日, 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婚礼.婚礼別開生面的是在禮堂掛了一幅巨大的中山先生遺像, 二人向遺像行三躹躬. 蔣從不放棄任何”中山先生衣鉢傳人”的机會. 這個婚姻的確帶給蔣巨大的利益;除了江浙財团的支持外, 他也是孫中山的联襟了.”傳人”的份量更重了!
許多歷史的直接証据是永遠得不到的.” 因我要與宋美齡結婚, 所以我必須與江, 浙財团同一陣線, 背棄農, 工階級, 所以必須發動四一二清党事件’. 這种話, 蔣介石絕不會說之於口的. 所以我們詮釋歴史事件時, 有時需要” 歴史想像”. 但這种想像必須有邏輯性, 合乎人性, 常理。
我們仔細探蔣氏這段心歷路程, 就可析知四一二清党事件就是蔣氏向江, 浙財团,孔, 宋家族表白, 我與你們是同一陣線的, 絕不会背棄你們的, 一切盡在不言中.
本文的主旨是在採討蔣介石的”多變”. 所陳述之种种只是”多變” 的佐証而巳. 蔣介石對女性及婚姻的態度, 更能証实這亇觀點。
以上是亇人對’ 四一二事件”肇因粗淺的分析, 敬請各位指教.
終蔣之一生, 其為人也始終處於多變矛盾之中.即以抗戰前後為例: 自九一八事件起, 歷經歷塘沽協定, 何梅協定, 十九路軍淞滬戰役, 七君子事件….蔣堅持不抗日, 使得二姐宋慶齡女士(她身上才有中山先生的特貭, 真正的傳人) 終生與之為敵. 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 的政策, 五次圍剿中共. 最後逼得集”國仇家恨”於一生張少帥發動西安事變, 國, 共双方達成協議, 才有民國廿六年的抗戰。
歷史之神实在太眷顧蔣了! 抗戰把他推到民族英雄的歴史地位. 像一亇被寵坯的孩子, 絲毫不珍借這份眷顧, 抗戰勝利, 大筆一揮”以德報怨’於屠殺我千萬軍民的日軍, 蔣有何面目見我抗日烈士, 死難同胞於地下? 對岡村寧次(日軍侵華總司令) 不僅在戰犯之列, 還請他到台灣來教習戰術. 蔣說因他在華北实行大掃蕩,知道如何應付共產黨. 無怪乎許多人懷疑他是抗日還是親日. 他的两極評價是有所本的. 那蔣介石為何如此呢? 因為他是一個
(4) 篤實政客, 機會主義者¶
蔣介石一生玩弄權術, 例子甚枚擧. 現以最明顯之孫立人, 吴國楨為例. 1949年, 蔣介石兵敗逃至台灣, 真可謂風雨飄搖, 他雖對杜魯門恨之入骨, 然自韓戰爆發, 第七艦隊保護台灣海峽, 除了靠美,別無他途. 遂任 Virginia Military Academy 畢業的孫立人為陸軍總司令,Princeton Univ. 畢業的吳國楨為台灣省主席. 投美之所好. 待1954年中美防禦條約簽訂, 台灣地位穩定, 二人巳無利用價值, 而此二人又與蔣經國關係惡劣,遂使各種手段逼使孫,吴二位於困境,孫最後身入囹圄, 而吴則離台赴美, 赴美前夕吴對蔣說; 公愛子之心甚於愛臣, 愛權之心甚於愛民. 可謂入木三分。
而簽訂中美防禦條約的葉公超亦是一例. 條約簽訂的當晚, 蔣氏伉儷邀葉至官邸共進晚餐, 別無他人, 可謂恩寵之極. 後葉出任駐美大使, 因外蒙入聯合國一案成為代罪羔羊(註 2), 一召電令立刻返台, 葉連行李都未帶, 從此永不錄用. 葉晚年自嘆; 沒想到我成為悲劇的主角. 葉氏外型英俊瀟洒, 留學美國, 再赴英國劍橋, 回國後任教北大, 為新月社(以探討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的社團,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 有詩集名新月集, 故名之) 的成員. 其他主要成員有胡适, 徐志摩, 梁实秋, 聞一多諸人. 葉氏不僅英文造詣高, 書畫亦極佳, 可謂才華橫溢. 然恃才傲物, 幽默老蔣 (註 3).葉, 孫, 吴皆俊彥之士, 這是蔣介石最不喜的。
蔣家天下陳家黨, 可見蔣, 陳之關係(註 4). 陳立夫曾言; 我們蔣先生用人像嫖婊子的, 想嫖的時侯就嫖一下, 嫖完了就扔在旁边(我的一位長輩親屬與陳氏兄弟善, 繼陳立夫後任國民党組織部部長, 晚年與我談論往事, 絕屬第一手史料). 陳, 吴追隨蔣多年,可謂重要幹部, 能對蔣做如此之評語, 可謂知之甚深也。
就 realpolitik 的觀點言, 蔣縱橫捭闔, 先後扳倒胡漢民, 汪精衛, 李宗仁, 白崇禧, 馮玉祥, 張學良, 唐生智,
然成也簫何, 敗也簫何. 蔣以玩弄權術起家, 亦以玩弄權術潰敗. 終至衆叛親離. 蔣在大陸最後的一到---驅車到成都鳳凰山机場時對蔣經國說: 我們被打敗了, 但不是敗給共党, 而是敗給自已.(因為鄧錫侯, 劉文輝, 潘文華宣佈投共, 蔣的大西南計劃全部泡湯), 可謂肺腑之言。
既然他是一位 realpolitik, 一位 opportunist, 那就是一切以“利益”為上綱,而不是以”原則”為上綱. 所以對他的善變, 矛盾之處也就了然於胸了!
(5) 蔣氏遺風對兩岸和平统一的影響¶
(A) 一個中國¶
蔣氏一生多變, 時而高唱民族主義, 時而勾結帝國主義, 但始終認同一個中國, 在台灣蔣介石時代的教育可謂是典型的傳统中華文化教育, 民族氣節, 礼義廉恥, 四維八德貫穿其間, 即使所有的街名, 路名都冠之以大陸地名. 使我們在台灣長大的這一代很自然地認同中國, 做一個中國人, 這是我們必須感謝蔣介石的.這也是為何台灣籃營存在根本的原因. 籃, 綠基本不同點即在於對中國的認同. 蔣氏功不可沒。
(B) 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
蔣氏所謂的中國是中華民國, 這是正統的中國. 大陸是“偽” 政權. 在長期這種思維指引之下, 造成籃營人士與大陸爭論不休的議題。
孫中山生前說了一段話”中國有一個道统, 那就是堯, 舜, 禹, 湯, 文武, 周公, 孔子, 我就是繼承這個道统的”. 但他並末對此道统作一深入解釋, 而此道统 一下就斷了两千多年. 顯然他是反對王朝帝制的. 孫中山是國民党的總理, 而蔣介石又是孫中山的繼承人, 那蔣介石自然是正统的了. 而台灣那時也在联合國內代表中國. 蔣介石政權的制度也完全是”大中國化”, 如福建省政府, 蒙藏委員會等. 無怪乎李敖不無諷剌地說蔣介石”意淫大陸”. 但在蔣介石時代教育的一代會完全” 蔣化”. 今日海外華人堅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者, 大有人在. 這不僅是口號, 因為他們深信三民主義是最好的主義, 除此, 別無選擇.我有一表姐,每提大陸, 必稱” 共匪”, 每提北京, 必稱” 北平”. 與她談天, 宛若時光倒流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蔣化” 太深. 教育之功大矣!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說的好”人是習慣的奴隸”. 除了台獨份子外, 大多數的台灣居民都習慣於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中華民國國歌, 這只是形而上的. 最重要的是台海两岸相隔半個多世紀, 在台灣居住的人的生活台確实好過大陸多多.我在美每遇大陸同胞, 當他們悉知我成長於台灣, 十之八九地都會說: 你太幸運了! 我們在大陸吃多少苦啊! 毛澤東的極左政策也是造成两岸隔閡的絕大因素. 今天雖然大陸進步多多,然每想大陸過種種過去, 仍是心有餘悸, 此乃不爭之事實. 今天的台灣人絕大多數都是主張保持現狀的。
(C) 扭曲的教育加深两岸隔閡¶
兵敗如山倒的蔣介石倉惶南渡, 台灣倒底離開中國五十年了.如何維持這個政權確費週章. 因現實之所需, 絕不能將國民充党在大陸之種種不是大白於天下. 首先竄改歷史, 將大陸之丟失諉之於”共匪”(禍國殃民), 苏联(支持共匪), 日本(侵華),美國(馬歇爾調停) 等等. 但這還不夠,為保証政權的穩固,鞏固領導中心, 就必須神化蔣介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有”內聖外王””作之君, 作之師’ 的觀念. 皇帝老爺無論他多昏慵無道, 都被大臣恭稱為”聖上”.” 聖” 與” 王” 成為理所當 然的結合. 歷史上最著名的英主; 劉澈, 自阿嬌而李夫人, 而衛夫人, 處死太子, 李世民玄武門之变, 不僅刺殺建成, 元吉, 而把元吉妻据為己有. 此二人根本是權力與性慾的化身.”外王” 無礙,” 內聖” 則不敢恭維.”內聖” 本是”外王” 的統御工具. 既然這種觀念深植人心(君見馬英九正在” 內聖外王” 的大道上奔馳?), 所以神化蔣介石就是必要的了, 因此蔣介石就成偉大的政治家, 軍事家, 教育家, 哲學家(陽明哲學)…. 而海峽對岸則有紅太陽(郭沫若與毛同乘一飛机, 看到窗外的紅太陽, 詩興大發, “飛机外有一亇紅太陽, 飛机內也有一亇紅太陽”. 毛笑的合不了嘴. 此詩與郭氏頌揚”史達林是鋼”<俄文中的 stalin 即是英文中的 steel>前後相互輝眏. 此公曾任國民政府的軍事委員会笫三廳廳長, 為三皮主義(註5) 的忠實信徒. 文革期間, 毫髮末傷.由此可見他功力巳超過一甲子, 任, 督二脉早巳打通矣!) 。
中國人民何其有幸, 有這麼多偉人領導着我們!
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先生就直言; 蔣根本就是敗軍之將,為何要造神運動? 這完全是欺騙. 結果不准他續教台大, 靠朋友, 學生接濟渡日, 胃癌過逝. 但在造神運動中的確培養了一批像我表姐一樣的人士。
大陸對蔣介石的評價, 不言而喻, 那是”壞人住的地方” 就是最佳註脚.扭曲的教育加深两岸隔閡,如何解決這亇問題 ?
(D) 回歸知識¶
國, 共两黨由理念之争進而為權力之爭, 生死之爭, 誠中國之大不幸, 為了一巳之生存, 從而欺騙知識, 民進黨起而效之,”教育部長’杜正勝更灌之以”台灣人非中國人” 的理念。
這一切都是“教育政治化”的結果. 海峽两岸中國人大多不能得到“真知”, 這真是一大悲哀. 我們無意去批判歷史人物. 以今人之觀點去批判過去之人物是不公平的.“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苏子不是已經告訴我們這亇哲理了. 蔣介石是那個時代的人物, 如果你生在那個世代, 是否與他一樣呢? 我們只是要以知識把他回歸到真實的蔣介石. 不要再為什麼“壞人”、“民族救星”、“共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那些無謂的爭執而抯撓了我偉大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
如何把“真知” 散佈給我两岸同胞? 這就是我等知識份子的職責. 我等要以真知識建立意識型態, 而不是以意識型態主導知識. 讓我两岸同胞在”真知”的引導下, 減少或消除隔閡. 當然這個任務是巨大的, 曠時的。在湖南長沙擧行的两岸文化交流會議剛剛閉幕. 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時代的巨輪向前行駛, 願我們能拋開往日那狹隘的意識型態, 在“真知” 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個人學識, 能力皆極其有限, 但是本着知識的真誠是嚴肅的. 但願我等知識份子互切互磋, 真理愈辦愈明, 多請指教。
註1: 從表面上看, 蔣在“四一二事件”上完全勝利, 然就內在而言, 損失慘重. 即以杜月笙為例. 杜月笙集毒, 賭, 娼於一身, 青幫要員, 可謂封建之代表人物, 然因“四一二事件”有功, 被封為國民黨陸軍少將參議. 馬英九說: 將星乃國家之名器, 不可使將星蒙塵. 誠哉斯言, 殊不知蔣介石早巳使將星蒙塵了. “四一二事件”使國民黨革命形像損失殆盡。
在共党方面; 得此教訓, 第一, 從此放棄以城市為革命据點的觀念, 轉而走向以農村為革命依託的戰略. 江西井崗山遂逐漸代替了上海的地位. 第二, 毛澤東經此刺激, 遂在1927年8月7日的緊急會議上激動地發言,提出有名的“槍桿子出政權”理論, 為日後國共內戰埋下了先機。
“四一二事件”之後, 蔣介石對共產党人的追殺, 真可謂到了“春蠶到死方盡, 蜡炬成灰淚始乾” 的地步. 五次圍剿, 逼得中共走向長征. 由於共產國際李德(原名 Otto Braun, 德國人) 的錯誤領導, 才有遵義會議. 從此, 毛澤東取得領導權, 中共走出第三國際的控制, 而走向本位主義的共產革命. 這一切都源之於“四一二事件”。
註2:1945 簽定之中蘇友好條約其中有一項: 承認外蒙獨立. 蔣介石允諾, 但有一條件即蘇联不能支持中共. 史達林滿口允諾. 蔣亦知這是賣國的, 遂找到一塊摭羞布, 即外蒙人民公投, 外蒙獨立是人民願意的, 我蔣某順從民意讓其獨立, 由雷法章(後來之台灣內政部長) 監督. 這種把戲真是連三歲小兒也騙不過. 原本由大少爺宋子文代表中國簽字. 宋大少爺一看要落得千秋駡名, 溜之大吉, 遂由”只要有官做” 的王世(後來之總統府秘書長, 中研院院長) 簽字.大陸易手, 老蔣被史達林擺了一道(史達林的話能信嗎? 連老毛也被史達林擺了一道, 史達林當初應許參與朝鮮戰爭的), 賣了國也沒拿到好處, 成為蔣的心病.待外蒙申請加入联合國, 這不是挖老蔣的瘡疤嗎? 老蔣怒火中燒, 遂電令葉公超“我們是联合國長任理事國, 行使否決權”. 葉氏接電大驚, 說老蔣瘋了, 直率的個性又發揮出來了, 直電老蔣” 我們是在美國的疵護下才呆在联合國的, 不要真以為是联合國長任理事國, 看看自巳的斤两”. 老蔣聞訊, 真是新仇舊恨一併復發, 羞愧難當, 遂調葉氏回國. 葉氏遂成外蒙事件之犧牲品。就某種意義上說, 外蒙加入联合國就是製造”两亇中國”. 這是老蔣畢生最大污點. 一失足而千古恨. 整亇外蒙事件又証明了老蔣的” 利益高於原則” 的本質。
註3: 葉公超在當“外交部長”時,如日中天,恃才傲物,講話習惯幽自己一默,也不忘幽蔣宋一默。他曾說过一段名言:“"对日和约" 談判時,"總统"是"外交部長",張岳軍(群)是"政務次長",我自己是"常務次長"。对美"外交"談判"防御條約"時,"總统"是"外交部長",蔣夫人是"政務次長",我自己仍是"常務次長”.他說的政壇現狀, 可謂入木三分. 可是這種話只能放在心裡.這種玩笑有心人早就打報告給老蔣了. 老蔣為了大局, 暫時隱忍. 聦慧如他者又豈能不知? 他就是要明知故犯. 否則就不是葉公超了! 槍打出頭鳥, 葉氏結局個性使然也。
註4: 武昌起義後, 陳其美, 黃郛, 蔣介石三人結為盟兄弟. 大家對黃郛也許比較陌生,因他死的早(1936). 他是蔣介石親日政策的執行人. 五卅慘果,塘沽協定, 北滿通車, 通郵等均由他簽定. 其妻沈亦雲女士著書”亦雲回憶”(曾得中山學術文化獎), 其目的是替老公洗刷”媚日”罪名, 說他是為國家民族”忍辱負重”. 該書歴史學術價值不高, 但從其敍述, 可以了解老蔣的親日政策及政壇動態。
蔣受陳其美之命, 於1912年1月14月刺殺陶成章於上海癀慈医院(陶為同盟會員, 與秋謹, 徐錫麟時稱”紹興三傑”. 陶為人心胸狹窄, 與孫中山, 陳其美均不善, 尤與陳爭奪江, 浙領導權). 蔣對剌殺一事也不隱瞞, 多年後, 他在日記中寫道”余之誅陶,乃出于革命為本党之大義,由余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求知之意”. 因刺陶一事, 陳更欣賞蔣, 視為心腹。
二次革命, 陳肇和起義. 袁世凱忍無可忍, 遂剌殺陳. 蔣料理盟兄一切後事.陳果夫, 陳立夫為陳其美兄長陳其業之子, 陳其業之幼子即是前台灣籃球名將陳祖烈. 陳祖烈在台北人稱”老么” 即是此理。
蔣對盟兄子侄真是照顧備至.“蔣家天下陳家党” 由是生焉。
不求甚解者以為CC是陳氏昆仲的英文縮寫. 其实CC是(Central Club) 的縮寫.其時陳氏昆仲控制中央大權, 人戲稱之中央俱樂部. 其勢鼎盛時能在政壇立足而非CC系者少之又少. CC系在台之幹將有張道藩, 谷正綱, 余井塘, 童冠賢諸人.分而御之, 坐收漁利是蔣的统御哲學. 而對强大的中统勢力, 蔣又培養以戴笠為首的軍統. 中统, 軍統相互傾軋之事也層出不窮. 派系閗爭固然易於统治, 然互不團結也是老蔣失去大陸的原因之一.” 黨內無派, 千奇百怪’ 老毛早就對政黨的实貭, 加了註脚。
中央政治大學為培養國民黨幹部的搖籃. 蔣先前為校長(蔣曾兼職達27亇之多),後交予二陳負責. 旋又不放心, 任命太子經國任教育長, 經國剛進校門, 就聽見學生喊叫”以前我們做老子的兒子, 今天做兒子的兒子, 我們不當孫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二陳的傑作. 太子見勢頭不對, 掉頭就走. 從此二陳與太子結下樑子, 後到台灣, 終嘗苦果. 其時CC的氣焰可見一斑。CC目中無人, 又與老蔣愛將陳誠交惡, 這更是一致命傷。
老蔣敗退到台, 痛定思痛, 決定重組整頓, 由原來情治界的中统, 軍统”双龍抱”模式成為太子領軍的”清一色” 模式, 並決定用忠心不二的陳誠.一日, 老蔣召見陳立夫(陳果夫一直有肺病,1951逝世) 說” 我們的党, 政, 軍全部腐化, 所以丟掉大陸, 軍方面我應負責…”. 聞絃歌而知雅意, 陳立夫馬上立正”報告總裁, 党務方面我應負責”. 蔣未置可否, 未置可否就是”可”.1950年8月4日,在國民党改造会議的前一天,陳立夫被要求在24小時内離開. 臨行時, 宋美齡給他五千美元和一本聖經說”在政壇呆久了, 一下靜下來, 會有點不習慣, 多看些聖經會有幫助”,”“我看不必了” 陳立夫冷冷地回答, 看了看墻上的蔣介石像說”連墻上的那位活上帝都救不了我”. 飄然離去.1951 年8月25日, 陳果夫病逝, 陳立夫接蔣電” 一切後事, 均已辦妥’立夫深知其意不能回來了. 手足最後一面都不得見. 政治之冷酷無情, 由是可見。
憑心而論, 二陳操守廉潔, 為蔣辦事肝腦塗地, 实為國民黨難得之好官. 在美時, 賴養雞, 賣泡菜為生, 這是國民黨官員絕無僅有的事, 讓他與孔, 宋並列, 似乎有欠公道。
註5: 腰環皮帶, 足登皮靴, 手持皮包謂之三皮主義. 其時蔚為風尚, 如同今日之fashion. 非三皮則不足以代表革命之形象. 尤有甚者, 如藍衣社之賀衷寒,康澤諸人, 除三皮之外, 還將”軍人魂” 小冊(蔣之訓詞) 置於上装左口袋, 以示領袖訓詞常在我心, 蔣見狀大喜. 然徒有架勢, 華而不實. 賀終生未曾帶兵作戰. 國共內戰, 蔣任康為15綏靖區司令長官, 有人建言於蔣: 康澤是做特工的,如何能帶兵? 其時蔣以忠誠為第一要項, 不聽勸告, 襄樊一役, 兵敗被俘。
© 班一魯, 李弘謙 2023年三月十四日 桃園,台灣